上世纪五十年代爆发的朝鲜战争,整整持续了三年多的时间。其实,早在战争开始后不久,中朝双方和美军就已陆续展开了停战谈判。经过漫长而复杂的两年磋商,俘虏问题成为双方最大的争执焦点。战争结束后,约有6000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俘被成功遣返回国,其中来自第60军180师的杨玉华是为数不多的女战俘之一。由于她的性别特殊,她的被俘经历曾被一些媒体夸大甚至曲解。究竟杨玉华在战俘营中经历了什么?她回国后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180师艰难突围
1951年2月,第60军180师被调派进入朝鲜战场作战。这支部队是在朱德总司令的推动下组建而成,素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出色表现闻名。正是因为他们的实力强劲,志愿军总部才将其调遣前线。同年5月16日,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的第二阶段正式展开,60军的任务是牵制美军陆战一师和第七师。由于179师和181师已被调往其他部队,180师几乎独自承担了遏制美军主力的重任。
展开剩余89%180师全体官兵表现英勇,先是顶着敌军密集炮火,成功渡过北汉江,随后接连攻占了杜武洞、仓村里地区,并在新店里与美军陆战一师激烈交战,击毁敌军坦克十辆,歼灭了一个美军连队。双方在远水洞一带展开了异常惨烈的战斗,伤亡人数极为惨重。5月21日,彭德怀司令员正式宣布第五次战役结束。此时180师已经挺进至战线最前沿。
然而,仅仅两天后,180师接到后撤命令。当天上午,由于通讯不畅,180师右侧部队开始撤退时,180师仍未动身。师长郑其贵急忙电报军部,军长韦杰立即下令:“注意右侧部队掩护,务必于今晚渡过汉江,并在春川以西地区展开防御。”180师迅速展开撤退,但当大部队即将渡江时,军部再次下达命令,要求180师坚守江边防线,掩护尚未撤离的伤员。此时美军紧追不舍,若无坚强掩护,整个志愿军部队的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重任再次落在这支钢铁之师肩上。
5月24日,美军察觉180师侧翼空虚,果断渡过汉江占领渡口,180师顿时陷入美七师、美二十四师以及韩六师的三面包围。下午,180师接到突围命令。在夜幕掩护下,大部队强行渡过北汉江,但由于缺乏渡江装备,600多名官兵被激流卷走。渡江后,按照军部指示,180师向史仓里方向发起突围,接连突破敌军三道防线。但这支连续战斗十天,断粮断水三天的队伍,终未攻下敌军最后防线。生死关头,郑其贵下令全师分散突围,分成数十股小部队向史仓里突进。
到6月1日,180师仅剩4000余人归队,兵力不足原来的四成。这场战斗使180师元气大伤,7000多名战士阵亡、受伤,还有大量被俘。来自180师师卫生队的杨玉华,就是其中一名被俘者。
杨玉华出生于川渝地区,幼年丧母,由外婆抚养长大。16岁时,她瞒着外婆报名参军,成为180师卫生处的一名护士。尽管年纪轻轻,杨玉华满怀热血和理想,意气风发地投身军营,展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姿。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她毫不犹豫地随部队奔赴朝鲜战场。虽然她并非前线战士,但由于180师常承担关键攻坚任务,卫生队时常处于炮火威胁之下。杨玉华无畏炮火,日夜奋战救护伤员。前线补给困难,护士们常将自己的口粮分给伤员,自己却忍饥挨饿,杨玉华也不例外。正是这份善心,最终导致了她的被捕。
杨玉华在战俘营中的生活
180师陷入敌军三面包围时,卫生队也被困其中。但在包围圈尚未完全形成时,师后勤部医政股长史锦昌率领大部分医护人员随政治机关撤至汉江以北。撤退过程中,少数人在敌机轰炸中牺牲,但大多数成功突围。遗憾的是,杨玉华未能同行。几天前,她为救治伤员,将干粮让给对方,自己仅靠野菜充饥。不料,她因食物中毒严重虚弱,卧床不起。未能随大部队撤退的她被强行抬上担架,与十几名伤员一同撤退。
后撤过程中,由于速度缓慢,一行人遭到敌机猛烈轰炸。大部分伤员和担架员牺牲,幸存的几人藏身于一处废弃铁路隧道。美军敌机残忍地向隧道发射火箭弹,靠近隧道口的伤员也遭牺牲,最终只有五名伤员躲在隧道深处幸存下来,杨玉华就是其中之一。
次日,敌军清理战场时发现了这五名伤员,随后将杨玉华送入美军野战医院。她伤势并不严重,痊愈后积极参与照顾其他志愿军战俘。初到医院时,她满身污泥和血迹,敌军未能分辨其性别。直到7月中旬,因生理期被美军女军医发现,才被确认是女性。朝鲜战场上的中国女志愿军极少,女战俘更是罕见,美军未设女俘营,便将她送往釜山的女俘收容所,与朝鲜人民军女俘同住。
朝鲜女俘们大多来自四野部队朝鲜师,不少人会说汉语,她们对杨玉华照顾有加。杨玉华对朝鲜女兵也敬意满怀。一次,朝鲜人民军女俘集体绝食抗议美军对朝鲜的侵略,美军守卫以为杨玉华非朝鲜军人,不会参加绝食,仍照常给她送饭。她却当众将饭菜推翻,表明自己坚定站在友军一边。此举导致她遭受美军毒打,但也赢得了朝鲜女兵的尊敬。
当时,朝鲜战争停战谈判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战争越发胶着,双方越发渴望和平,但俘虏问题迟迟未达成一致。周恩来总理助理乔冠华曾说:“为了争取妥善解决俘虏问题,我们硬生生地打了敌人一年多的仗。”
整个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共有约2.2万人被俘。美国为减轻负担,释放了一千多名伤员,但对于其他战俘则死死咬住不放。最终,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的坚定争取和多次战场胜利压力下,美军妥协了。1953年8月8日,杨玉华乘坐遣返列车,与400多名朝鲜人民军女战俘一道抵达板门店。启程时,朝鲜人民军激昂地唱起爱国歌曲,美军士兵却向车厢投掷催泪弹。密闭车厢中,浓烟刺鼻,杨玉华用身体挡住催泪弹释放,自己却严重受伤。抵达后,她立即从口袋中取出五星红旗高举,泪水夺眶而出。迎接她的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握住她的手,温暖地说:“你终于回来了,祖国一直在等待你!”这句话让她这两年受的委屈瞬间烟消云散。然而,杨玉华未曾预料到,这段被俘经历在未来会带来多少非议和困扰。
回国之后的生活
作为唯一被俘的女志愿军,杨玉华的战俘营生活异常艰难。她多次遭受残酷审讯和虐待,但始终不屈不挠,坚守信念。她那坚韧的意志不仅赢得了朝鲜人民军女兵的尊敬,甚至让美国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她的勇气。然而,她特殊的经历也成为了一些人谈资。回国后,尽管许多媒体曾试图采访她,讲述她的故事,但她很快便淡出公众视野,鲜有人能联系到她。
某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甚至肆意夸大和歪曲她的遭遇,声称她在俘虏营中遭到美国士兵的侮辱。报道一出,迅速引发广泛转载和负面评论,给她带来了极大心理压力。对此,杨玉华的一位当年同为180师俘虏的好友坚决否认:“当初美国人根本没认出她是女的,后来发现后,就把她和朝鲜女兵关在一起,根本没有接触过美国士兵!”
尽管有战友为她辩护,但在那个舆论环境下,这些声音难以平息外界的误解。尤其是杨玉华与丈夫离婚后,更有谣言称丈夫因知晓她受辱才选择离婚。事实上,知情人透露:“夫妻离婚完全与杨玉华无关,真正原因是丈夫刘英虎自身作风问题。”
刘英虎同为180师志愿军战士,二人在战俘营相识,战争结束后结为夫妻。夫妻在重庆生活,杨玉华在乡村小学任教,刘英虎则在当地供销社工作。起初生活幸福,但刘英虎风流成性,身边常有女子围绕。最终他出轨,被捕入狱。社会压力迫使杨玉华离婚。此事若仔细考证,杨玉华完全无辜。
这段经历对杨玉华打击巨大,她一度封闭自己,不愿见人。幸好昔日战友通过一封封充满关怀的信件,帮助她走出阴影。之后,她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在重庆万盛区实验小学一直工作到退休。
晚年,杨玉华又迎来幸福的黄昏恋。她与一名重庆驻军干部相伴,育有儿女,生活安稳幸福。退休后,两人经常参加组织的活动,爬山、旅游、做公益,生活悠然自得。
结语
杨玉华本是普通志愿军护士,但因“朝鲜战争唯一被俘女志愿军”的身份,她的人生注定经历更多磨难。然而,无论是在战俘营的艰苦环境中,还是面对外界的误解和非议,她都以坚强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难。正是这种勇敢和坚持,使她无愧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光荣称号,也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
发布于:天津市盈胜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